九州彩票(以下简称“四川交运集团”)紧紧围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坚持专业化、市场化、数字化改革方向,持续提升服务国省重大战略能力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全力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2023年实现营收105亿,同比增长26%,利润同比增长106%,营收、利润连续三年保持增长;研发投入较“十四五”初期增长逾3倍,所属两家企业获得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认定,一家企业获得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”认定,获得发明专利4项,实用新型专利5项,软著35项。
一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强化关键技术攻关,提升创新“原动力”
围绕现代综合物流产业体系,落实交通运输领域和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要求,聚焦道路运输、新能源行业等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,分门别类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攻关,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一是深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。构建结构化、可量化、有引导性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,对各所属单位从经费投入、科研成果、创新能力、科技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,设置考核指标“企业技术投入比率”明确企业技术投入占公司营收比例,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。二是打造道路运输服务监测平台。在传统客运方面,以“技术云化+大数据”的模式赋能道路客运与旅游行业,创新性打造全省综合出行服务平台“川运出行”,聚合传统客运、定制客运、旅游包车等多种业态,为用户提供一站式、一(身份)证式、一部手机出行服务。在传统货运方面,以“信息”为中心,融入物流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并服务于农业、工业等多类行业,形成信息流、资金流等“五流融合发展模式”,促进公司运输业务数字化能力和安全监管能力的有效提升。在大件运输方面,研发“大件运输液压平板装载仿真及液压支撑力实时监测系统”,运用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,实时计算负载重心、监控液压平板负载情况、提出风险预警,提供可视化的受力分析结果和装载建议,极大提升了大件装载效率和可靠性。三是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。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,投资建设新能源综合补给站,推动建设绿电+储能一体化项目,运营综合能源场站14个。积极响应政策导向,购置新能源厢式货车,投入绿色城市配送项目,应用更多科技赋能低碳、零碳物流链,用实际行动推动城市绿色配送。开展公路水路交通领域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工作,利用达州公路物流港闲置屋顶建设面积10万㎡的光伏发电设备,通过采用“光伏储能一体化+充换电站+新能源设备+智能发电信息系统”模式,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。
二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推动国省战略落地,提升企业“影响力”
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要求,深入参与“南向”发展战略,紧抓RCEP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,深度参与“南向”拓展,通过创新模式、加强合作,大力促进内外市场资源联动。一是建立“出海根据地”。组建四川省南向商业贸易联合会,担任四川省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产业发展联盟秘书处,集聚南向经贸合作的四川企业200余家,广泛联络老挝、越南、印尼等RCEP成员国代表企业,在进出口贸易、跨境物流、产业投资等领域深化合作,通过“组团出海”抢订单、拓市场,推动“中国造”“四川造”产品“走出去”。二是推动“业务走出去”。大力开拓二手车的出口业务,积极对接中亚、俄罗斯、东南亚、欧洲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国家汽车经销企业,整合国内二手车资源,进一步扩大二手车来源渠道,依托上级单位港口、船舶和海外仓等资源,构建二手车出口物流运输体系,拓展二手车海外仓交货模式。积极承接哈萨克斯坦SA风电运输项目、老挝(集港)风电运输项目及老挝Monsoon风电项目,助力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三是创新“物贸一体化”。矿产“产运贸”一体化方面,与老挝国防部下属公司签订协议,落实万象省、阿速坡省、赛公省矿权,同时依托中老铁路打通矿产品回国通道,开展铁矿、铜精粉相关贸易。落地铁矿石贸易协议两个批次,成功完成四川国企利用中老铁路首次铁矿石运输业务。农副“种养贸”一体化方面,在万象省推广种植6000公顷木薯,同时与沙耶武里、甘蒙等省的产地建立收储合作关系,从种植源头上构建起老挝-泰国-中国的木薯收储通道,并以内河运输、海运方式降低物流成本。工产品“产运贸”一体化方面,围绕保税区仓储、保税区区内委托加工、保税区区外加工等服务,打造进口羽绒“试验田”。四是推动“交运转型升级”。抢抓道路客运行业转型升级政策叠加机遇,加快并购整合全省优质交通运输企业步伐,通过资源整合和战略转型,强化在客运、物流运输行业的布局,优化产业结构,延长产业链,加强资本运作,实现上市目标,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,打造全国一流的综合型道路运输集团。
三、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,加强与资金链融合,提升市场“竞争力”
产业链是基础,创新链是动力,资金链是保障,人才链是三链的主体力量。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融合,需要构建多元化、多层次人才链。一是动态盘活人力资源。所有干部“全体起立”,适时分批开放竞聘岗位,实现“让有为者有位”;坚持“一人多岗、一岗多能”的原则,积极探索干部“双向交流”、员工“双向选择”、新员工“上挂下派”、老员工“AB岗”,通过兼职、借调、抽调等方式让员工由“综合型”“专业型”变成“全能型”,将“两人干”事情变成“一人兼”,2022-2023年,累计实施18批次竞争上岗,累计100人走上更高一级管理岗位。干部兼职等调整27人次,其中本部领导班子平均任职职数为2.7个,中层正职平均任职职数为2.5个;员工双选、借调、调岗等内部调整72人次,干部双向交流6人次,上挂下派30人次,兼职、AB岗等64人次。二是开展企业层级压减。深入调研公司法人户数、控股参股企业层级及经营现状,结合实际制定了公司层级压减方案,深入推进企业“瘦身健体”长效机制,指导所属企业加快层级压减,清理“两资两非”企业,开展“控股不控权”问题专项自查行动。涉及“两资”“两非”企业目前已清理注销2家,剩余4家企业将于今年内全部注销完毕;涉及层级压减的所属企业共23家,计划今年底完成11家所属企业注销、股权划转,于2026年内完成全部企业股权划转。三是争取产业金融支持。加强金融活水“精准滴灌”,与成都银行、成都农商银行合作,争取融资政策、优化授信方案,持续扩大内、外部融资渠道,降低融资成本,用活税收政策,2023年争取政策性减免税额995.8万元、税收补偿1035.2万元,提高整体利润水平。